日期查询:2023年08月09日
“定格历史 传承辉煌” 百座古建带你看懂华夏古文明

庙在园中园在庙内泰山以外唯一岱庙在泽州


    本报记者 卢亚

  说起岱庙,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泰山,其实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也有一座岱庙。这座岱庙虽少有人知晓,却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
  冶底村虽位置偏僻,却曾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冶铁古镇,也是古晋豫陕交通要道重要驿镇。据坐落在村西土岗上的岱庙碑文记载,“冶底巨镇,户几千,人上万。三里长街,街有五阁,庙宇十座”。岱庙,就是其中名气最大且至今保存完整的一座“国保”建筑。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冶底村,看看这里的岱庙有何特别之处。

“蝎子村”兴建祠庙

  晋城古称“泽州”,是历史上冶炼业发达的区域。在冶炼发达的地方,取名“冶底”,自然让人将其与“古代冶炼技术发源地之一”联想到一起。冶底村还是中国北方罕见的、保存完整的蝎子形古村寨,人称“蝎子村”。
  “蝎子”形状是有意形成,还是无心之举?相传西汉末年,汉相董仲舒后裔迁徙冶底,其子孙扬己之长传播儒术,在当地兴建祠庙。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理事邓保平对此曾专门进行过考察,他的结论是“蝎子形村庄的形成,充分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也验证了‘蝎子村’的悠久和神秘”。
  岱庙坐北朝南,三面环山。据明正德七年 《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其庙圣境者,龙泉水满,竹木森然,池畔之涟漪,檐下之松青,殿宇廊庑次第行列,规则隆峻,诚无浪说也。”

北方园林“活化石”

  岱庙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园林布局及景观点缀,让其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其中的鱼沼,就让人钦佩不已。
  鱼沼位于一进院内中轴线上,北侧由竹圃过渡于庙内第二层台梯石壁之下,为一个平面方形、四周条石砌成的水池。因平面呈方形,池内有鱼,故名“鱼沼”。泉水自池北壁中间的石雕龙头口中涓涓流出,落入下方寒潭。相传,该鱼沼有一奇特之处,可以报旱涝。鱼沼内侧壁有石雕龙头、虎头各一个,水淹龙头多为涝年,虎头外露则为旱年,龙头不淹、虎头不露即风调雨顺,据说非常灵验。
  鱼沼东侧并列着两株23米高的人字桧柏,古柏倒映在水中,这些借景与托景的园林化处理,使其赋予了正如云水楼上方题刻的“柏映寒潭”景致,形成了“庙在园中、园在庙内”的园林化祠庙建筑景观。
  岱庙以碧水青山、古树翠竹辅衬殿宇亭台的独到之举,反映了先人在庙宇规划中的匠心独具。难怪有专家考证后由衷赞叹,岱庙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园林建筑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园林的“活化石”。

宋代工艺精彩绝伦

  岱庙依山而建,共上下两院。正殿天齐殿,端坐在整个庙宇的北端。舞楼、竹圃、鱼沼、山门沿中轴线从北向南顺势而下,两侧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
  天齐殿又名“五岳殿”,是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殿堂。该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面一间为走廊。柱头上用五铺作斗拱承托檐头及屋架,梁架全部露明,大梁与乳袱搭交,结构规整。殿前4根方形青石抹角石柱的侧角、收分明显,呈现了宋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大殿明间安板门,次间安三菱柱形棂子窗。台阶上砖与砖间,由一些黏状液合拢,缝隙很小,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这种工艺只有宋代才有。
  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而“元丰”(公元1080年)为宋神宗年号,说明岱庙最晚在宋代就已出现。殿门镶有石刻门框,选料讲究、工艺精湛,龙、狮、菊、莲、牡丹等图案清晰可见。一般来说,雕刻的龙都是三爪、四爪。但岱庙内的龙有鳄身龙、蟒身龙,不仅有三爪龙、四爪龙,还有五爪龙。

镇庙三宝令人惊叹

  石雕,加上砖雕、神龛花罩,为岱庙的镇庙三宝。天齐殿原有塑像早已不存,殿内彩塑齐天大帝及侍者,均为清代重装。殿内砖砌神台、木雕神龛花罩均保存完好。神台高0.83米,为束腰须弥式,束腰处有27幅精美砖雕,刻有龙、凤、吉兽、花、草等精美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木雕神龛花罩,与天齐殿内同宽,高及梁架,施以4根精巧的小木柱支撑,下连别致的小木础,与上面的垂莲柱上下呼应,组合十分完美。其透雕、浮雕相错,剔透玲珑,龙纹、花草、巨兽、人物等无不栩栩如生。神龛花罩是清代重修之物,虽历经数百年,彩绘依然如故,色调清朗,工艺绝美。这样大型的木雕神龛花罩,在晋城很少见。
  在天齐殿梁架斗构件间隙间,以砖坯封闭,内外白灰抹面,其上满布大面积画法为水墨写意的壁画。壁画内容为山水木石、渔樵耕读,体现出宋代乡野生活的恬淡安然,是极强的写实主义画风,经专家鉴定壁画为宋代原物。

惊奇之处比比皆是

  在岱庙,令人惊奇之处比比皆是。在山门外,两座砂石质的断臂狮很吸引人。双狮高约2米,置于1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座式基座上,基座风化严重,可同石质的狮子风化却不明显。虽然由稳固的三角形变成往前倾斜的半弧形,但狮身靠着后脚的支撑,重心仍然很稳。如今,这对奇美的双狮,被村里人送以雅号“断臂维纳狮”。
  天齐殿正对的舞楼,平面为正方形,单开间宽约7米,台基高1.03米,4根砂石柱撑起一个飞檐挑角的十字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舞楼八卦形木构架藻井,却不用一根铁钉,令人啧啧称奇。仔细观察四角的立柱,外形也有差异,东北角雕有花、草等图案,而其余3根皆素面,且砂石质地也不相同。
  舞楼的创建年代无明确记载。经专家考证,舞楼外形有金元遗风。据舞楼东北角那根雕花的石柱柱头东侧题记可知,其创建于金正隆二年 (公元1157年)。另据庙内碑刻所载,舞楼的台基、台明、石柱、檐额及勾栏仍为金代遗构,只是屋架、屋顶等为明代风格。
  在岱庙旁矗立着一棵银杏树,是晋城市所有树种中最粗大十大树王之一,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据专家估算,树龄约5000年至7000年,是迄今省内现存银杏树中最大的,可与北京潭柘寺的银杏树相媲美。
  这座古庙处处透着神秘,值得游人细细考究。夏日炎炎,不妨和家人一起来穿越古今,逛庙解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