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魅力 助力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赵云云
近日,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张利民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传习所修复导师邢雅梅,讲习非遗文化,传授古籍修复技法。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活动进行中,邢雅梅现场展示了线装书制作工艺,折页、齐栏、串纸捻、订针锥、上面、穿线缝书等多道工序。邢雅梅表示:“修书务必要小心翼翼、屏息凝神,修复一本古籍,可能要十天半个月,绝不敢放松心态。”古籍修复技艺固守“修旧如旧”的原则,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分外繁杂,处处都是讲究。张利民提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小众中的小众,做大不了,但只要有古书存在,这行便能细水长流。也就是说,这项工程路很窄,但同时也很长。”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也沉浸式体验了拓印工艺,上纸、润湿、刷纸、扑打上墨、揭纸,看着图案慢慢显现,数幅“雕版印刷”与“石板拓印”作品徐徐诞生,大家激动不已。抄写经典,描点提撇捺,写方正汉字;画梅兰竹菊,学君子风度,学生们在感悟非遗之美的同时体会修身养性,感受雅人深致。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独有千秋的非遗魅力,希望能通过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学会更多非遗技艺,进而为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瑰宝的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