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7月10日

大同多部门联动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吕汉富

  7月7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同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大同市发改委全面认识以工代赈政策“赈”的初心,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拓展赈济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有序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落到实处,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助力。
  大同市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投向阳高、天镇、浑源、灵丘、广灵和云州区等6个乡村振兴帮扶县(区)。近3年来,市发改委已争取中央及省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共计7261万元,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3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发改委指导相关县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在干旱缺水的地区,积极推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在基本农田较少的地区,有效利用沟道和河滩打坝淤地和垫滩造地;在坡耕地多、产量低的地区,着重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产、总产;在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集中开展小流域治理。截至目前,推动6个乡村振兴帮扶县(区)新增和保护基本农田18256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900亩,新建堤防1570米,修筑护村护地坝9977米,完成护坡1010米,新建和保护田间道路13公里,农村发展基础不断筑牢,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在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放劳务报酬等传统赈济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拓展以工代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多种赈济模式,持续扩大就业容量和赈济覆盖面。2021年和2022年,通过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已吸纳务工群众862人,发放劳务报酬697.1万元。2023年的8个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还可带动务工群众893人实现就地增收1037万元。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农村千家万户,事关农民切身利益。2018年以来,大同市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成果,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持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22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是43%,到2023年年底普及率将达到49%,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左右。
  为切实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今年我省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大同市在落实农村户厕改造过程中,坚持 “存量问题抓整改,增量工作抓规范”的工作原则,督促各县区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县区属地主体责任,2023年省级下达大同市农村户厕改造任务18596户,问题厕所整改1145户,截至6月底,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663户。
  近年来,大同市交通运输局自觉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和推动大同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锐意进取、聚力攻坚,推动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极大改善了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提升路网通达能力,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要支撑。
  “十三五”以来,大同市农村公路完成新改建里程7351.612公里,危桥改造31座,实施了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72.74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解决了87个乡镇、142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尤其是大力实施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成440.645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连通A级以上景区10个,覆盖非A级景点39个,完善了“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旅游交通体系,整合了区域旅游资源,有效释放了旅游潜力,提高了各景区的通达性,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帮助农民获得更多收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023年,大同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共15个,建设里程185公里,投资7.55亿元;“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共74个,建设里程228公里,投资4.74亿元。大同市交通局同步制定年度建设清单,挂图作战,通过组织实地督导检查和定期下发进度通报,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各县区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完成年度目标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