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为民宗旨 守护公共利益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2020年,大学毕业的孙恺阳,怀揣着对检察事业的向往,进入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检察院工作,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青春旅途。
几年来,孙恺阳从“检察新兵”成长为检察业务的“多面手”,把青春倾注在热爱的事业上。他说:“忠诚、勇毅、笃行、拼搏、攀登、奋斗是每一个平城检察人的精神,我也定会用青春履践致远。”
绿水青山 向美而行
参加工作后,孙恺阳在平城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这个“新兴”条线工作。他和同事们一道探寻、思索、践行着守护公共利益的职责。从破损的窨井盖到村舍旁的垃圾场、从浓烟滚滚的小摊到震耳欲聋的工地,他记录着、调查着、督促整改着。井盖修复、垃圾清理、浓烟消散、噪声褪去,这是他们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孙恺阳常说:“我们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心中要燃烧为民之火,眼里要常含守护之光。”
2021年春节期间,公益诉讼团队通过排查警情大数据,发现一起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线索,在本该儿孙满堂的欢乐场景中老人却以泪洗面,缺少关爱,缺少陪伴,甚至缺少最基本的经济供养。
“不要多管闲事,这是我们的家事!”“我重病卧床了,没法配合你们调查……”“明明是他们不照顾我妈,现在却怪起我来了?”在办理这起督促履行赡养义务民事公益诉讼案时,案件办理一度陷入了困境。
“面对面交流才能实打实解难!”千里跋涉,只为拭去老人思念之泪,常树社会爱老之风。孙恺阳和同事通过探望当事人、播放老人寄语视频、明确法律依据等方式,以德润心,不仅温暖了当事人的心,同时为案件办理赢得了突破。在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检察人员与当事人促膝长谈数小时后,其签署了督促履行赡养义务通知书,并表示愿意与兄弟姐妹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孙恺阳撰写的经验材料,被省人民检察院采纳,该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当听到老人的道谢声时,孙恺阳的脸上也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用心用情 笔耕不辍
“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办案成绩,但是我可以讲述很多用心用情的检察故事。”工作中,孙恺阳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书写美丽动人的检察“风景”中。急难险重的材料写作任务交给他,他总能保质保量完成。由他撰写的全院检察听证、检察建议工作、认罪认罚制度适用工作等多个调研报告,获省院、市院的认可。
做成刚性、做到刚性,是检察建议制发工作不断践行的理念。怀揣这份追求,孙恺阳不断研读规范,从优秀建议中汲取养分,并代表单位对全市检察机关业务部门干警进行了题为 《检察建议制度的规范分析和实践运用》的授课培训,为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检察建议工作力度、提升检察建议工作高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孙恺阳常说,理论研究就是把沉在工作中的问题捞起来。公诉席旁、检察听证会中、演讲比赛中、公诉业务竞赛里、群众来访接待中都有他的身影。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凝练,孙恺阳的理论研究写作水平不断提升。他与检察长共同署名的文章《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检察听证价值实现的异化与回归》获得全市检察机关理论文章优秀奖;他撰写申报的 《基层人民检察院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研究》课题获得省级立项。
敏而善思 步履不停
敏察勤问善思,是孙恺阳在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原则。“从事综合业务工作,就是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仅靠业精于勤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转岗综合业务部门后,孙恺阳总是步履不停。
有焦虑、有挣扎、有目标、有前进……第一次接触刑事检察业务、第一次参加全院的公诉竞赛,每次他都提前准备。抱着电脑反复请教,捧着书本不断研究,成了他备赛阶段的常态。尽管未能荣获佳奖,但他却觉得比赛更重要的是自我加压、自我磨练的成长过程,知不足然后能进步。
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孙恺阳从“检察新兵”成长为检察业务的“多面手”。他参加省院业绩考评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了《全省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业绩考评实施办法和细则》,工作成效受到省院业绩考评办公室的表扬;草拟全院检察官业绩考评实施办法及细化指标,受到省院采纳,部分经验被全省推广。
“我会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司法为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忠诚的履职担当书写华彩篇章。”孙恺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