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
本报记者 高静 通讯员 李云亮 李慧勇
电源是电力系统的源头,热能是发电的重要动力源头。作为一名热能专业科班出身的博士,国网山西电力科学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负责人刘众元在这个领域埋头深耕15年。他长期坚守一线,主持和参与了近30台火电机组的调试工作,负责百余项锅炉生产试验,在机组调峰和节能降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取得丰硕成果。
勤学善思 精进业务
2012年,大同煤矿集团同达热电有限公司两台330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调试过程中,刘众元带领团队克服辅汽汽源不足、点火系统设计缺陷带来的燃烧调整困难、锅炉床温高、带负荷困难等难题,优质完成全部调试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一套进口中心回油枪燃烧和床温调整方案。
2013年,在宏光电厂2号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调试过程中,刘众元通过大量现场试验,率队解决了该类型锅炉床温高、带负荷困难等问题,并总结出该类型锅炉的燃烧调整方案,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同类型机组的调试及安全经济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3年5月29日,刘众元召集研究院火电机组团队成员,就山西省火电机组调峰现状、三改联动改造进展情况、采用措施及成效进行集中研讨,分析比较了近期收集的火电机组调峰和三改联动攻关方面的资料,寻找各类机组合适的三改联动技术路线。
多年来,刘众元不断精进业务,认真钻研发电相关专业的技术问题,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累计申请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撰写科技论文15篇,其中,SCITOP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7篇;参与编制电力行业标准1项、主持编制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3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省公司级科技奖1项。
迎难而上 不忘初心
刘众元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科研人的初心,不断追求从生产经验积累向科学研究攻关的升华。
2016年,刘众元作为专业负责人完成了山西河坡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工程1号和2号机组锅炉调试工作。该项目为我国首批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设备设计缺陷较多,且采用天然气点火,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刘众元通过现场试验及分析,率队解决了山西首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的膨胀、四管泄露及天然气点火等难题,机组顺利高标准实现投产,该厂用电及环保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工作首次实现天然气点火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为流化床锅炉的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他依托实践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超临界CFB调节特性及节能减排”研究,荣获中国电力建设协会201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鉴于这些优秀业绩,刘众元被委任为国网山西电力新型电力系统节能降碳联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太原理工大学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9年,刘众元率队完成了山西灵石启光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工程调试工作,优化锅炉启动流程,节约了启动耗油量。运行后,锅炉主要指标良好,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此外,刘众元和团队提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压火调峰技术”和“基于调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复合燃烧技术”,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快速变负荷和深度调峰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促进和保障电网消纳更多新能源,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一次次攻坚克难、细心钻研的突破背后,是砥砺奋斗心,是铮铮报国志。15年埋头深耕,砥砺前行,刘众元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