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3月03日
穿越时空 走!跟着壁画游曼妙山西

朔州官地元代砖室壁画墓再现古人奉茶备酒


    本报记者 田璐

  朔州素有边塞古都、朔方名邑之美誉,自古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农耕民族北上的冲突地带,亦为民族融合、和谐共处之地。这里不仅有承载朔州历史文化的朔州老城,有被誉为“金代艺术宝库”的崇福寺,有记录朔城区历史变迁的马邑博物馆,还有一座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砖室壁画墓。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雁朔之地,从元代壁画里看古人如何奉茶备酒,逛老城传统街区,打卡千年古刹金代“五绝”。

元代墓葬雕栏画栋

  朔州官地元代砖室壁画墓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官地村附近,为仿木构穹隆顶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全长7米。由于被盗,当地的考古工作者于2019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室内的彩绘壁画进行了清理和保护。
  墓室是仿木结构形制,雕绘了梁、枋、斗拱、椽、檐、门等。考古人员发现,墓中的仿木构建筑彩绘较为简洁。阑额用黑彩绘制了条带状卷草纹,两端以云纹相接。拱眼壁绘上了花卉图案,以黑彩勾边,内填灰彩。柱头、斗拱直接绘于青砖之上,边缘描黑、白彩,内填灰彩。墓门两侧阑额与拱眼壁画面相连,墓门上方东侧因坍塌已看不清图案,西侧绘有一只回首的鹿。
  此外,在墓葬内还发现了陶罐、陶瓮、铜钗、砖墓志各1件及铜钱21枚,砖墓志一面朱书 “祖耶耶张得林,娘娘王氏”字样。
  据考古人员介绍,朔州地区地处雁门关西北,雄踞边塞,外连大漠,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北部少数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这一区域北魏至辽金时期墓葬屡见报端,但元代墓葬鲜有发现。

绘茶具酒器显贵气

  在墓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壁上绘有精美的图案与壁画,色彩鲜艳、画工精细。其中,砖室壁画保存较完整,有主题彩绘壁画共计7幅,自西向东主题依次为“奉茶图”“山水屏风图”及“备酒图”。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壁面布局、装饰技法及墓室内壁画所绘的酒具形制判断,该墓葬年代应为元代,描绘的是一幅元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奉茶图”由西南壁奉茶人物和西壁茶具组成。西南壁奉茶人物为4名男侍,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面向茶桌,向北而行。最前端的侍者则侧着身,右手提着茶壶。在他身后的3个人手上垫着布巾,前者双手捧碗,后者双手捧玉壶春瓶,最后一人双手持骨朵,肃穆而立。西壁上所绘的茶具放置在方桌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是高足碗、倒扣斗笠碗、茶筅、盏托、茶渣罐,凸显了墓主人生前饮茶的精致风雅。
  “山水屏风图”由西北壁、北壁、东北壁各1幅画组成。北壁绘制的是一幅两扇山水屏风,均以灰彩为底,用以呈现云气的效果。西北壁、东北壁各绘一幅独扇山水屏风,可以看到上面绘有三座高山,中间山峰略高,两侧山峰略低,三者簇拥而立,耸于云气之上。
  最为精致的壁画当数东壁上的“备酒图”,壁上所绘的4名仕女,形态各异,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着色艳丽。仕女的着装、发型,充分展现了元代晋北地区女性服饰的时尚与潮流。4名侍女或是双手捧匜,或是手垫布巾捧着放置勺的碗,或是抱着盛有黑色兔头的盆,或是双手持骨朵。从仕女手中所持的餐具与盆中祭献的食物,可以看出元朝时期显贵家族的富足生活与侍奉习俗,而“早在元代,混杂在雁朔之地的居民就有‘食兔头佐美酒’的习俗”还有待考证。
  目前,7幅壁画已被揭取下来,在马邑博物馆进行保存和修复。

朔州老城焕发“新颜”

  朔州地处晋蒙交界区域,自古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交融。朔州官地元代壁画墓中的各幅壁画,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元代,看到了当时晋北地区显贵家族的生活场景。而距离这座古墓30多公里的朔州老城,却是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朔州老城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南部,是山西现存比较早、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秦汉时已建成,北齐年间进行了扩建,元末明初又进行了重新修建。城墙平面呈正方形,是我省现存较早的古城墙,现为朔州一大景点。
  城内四条主街呈“井”字交错相通。总体布局以“四轴三环双中心”展开,分六大区域。“四轴”包括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两条商业轴及十字交汇的两条景观绿化轴;“三环”即环城墙公园绿化带,城内环城马道,以文昌阁为中心的环形商业步行街中街;“双中心”包括以文昌阁和北门周边形成的中心商业区,以崇福寺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展示区;“六大区域”即商贸活动区、民俗文化区、历史展示区、绿化休闲区、传统和现代特色居住区。
  近年来,朔州市依托老城厚重的人文历史,深入挖掘老城的文化资源,做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讲好“老城故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老城焕发“新颜”。

建筑奇观里寻找记忆

  古朴的老城承载着历史记忆,也藏着不少故事等待人们的聆听。
  老城传统文化展示区的中心、有着“金代艺术宝库”之称的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为五进院落,古朴华贵,是我国现存辽金三大建筑之一。寺院始建于唐高宗年间,金代建弥陀殿、观音殿。弥陀殿为“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殿中的琉璃脊饰、华册巨匾、雕花窗棂、精美壁画、塑像背光,“五绝”享誉中外,是崇福寺的精华和代表;观音殿的“减柱营造法”为现存最早实例。
  2009年新建由马邑博物馆、尉迟敬德庙、大戏台、历史画轴、石刻等集建筑、文物、雕塑、壁画、书法等于一体的崇福广场,与千年古刹崇福寺隔街辉映,浑然而成崇福寺景区。
  马邑博物馆内藏品众多,是朔城区历史变迁、渐进发展的缩影与见证。该馆采用全木结构仿古建筑,呈辽金建筑风格。馆内展出自远古白垩纪时期至上世纪40年代的7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含有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等国家一级文物20件,国家二级、三级文物180多件。
  镇馆之宝——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放置在该馆的造像厅里,而塔身现保存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特别是侍立菩萨像高1.81米,与真人略同。如今,塔刹虽然残蚀严重,但精细如丝的雕刻线条依旧栩栩如生。
  留住老城韵味,焕发老城生机,接下来,朔州市将以朔州老城(崇福寺)景区为核心,打造朔州综合服务中心、旅游营销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擦亮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