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聚焦“1+10”
本报记者 郭丽菲
2月22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确定,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重点做好“1+10”方面工作。“1”即围绕省委书记蓝佛安在省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12个重大课题深入调研、破题解题;“10”即重点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
会议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全省加快高质量发展中的契入点,举全系统之力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破题解难,牵头完成“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研究”课题,细化“1+12”系列课题研究任务,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成效。
今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在以下十个方面重点发力。
扎实推进 “一泓清水入黄河”重大工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一泓清水入黄河”作为“一号工程”,加快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抓落实工作体系,倒排工期、滚动实施、上下联动、压茬推进,迅速掀起工程实施热潮,推动所有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系统推进美丽山西建设。制定美丽山西试点创建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多层级多领域的美丽山西载体示范创建活动,夯实“美丽细胞”工程,打造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美丽样板,以五彩缤纷的众多“小美”铸就浑然一体的三晋“大美”。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不动摇,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落实,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农业灌溉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和保汛期水质稳定专项行动,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日预警、周研判、月通报制度,全面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与 “千吨万人”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划定,加强重金属和新污染物治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全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应用,推进数据管理及平台应用。强化市场主体提升年生态环境要素保障,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服务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配额清缴工作,实施12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工程。举办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六五”环境日山西主场活动等。
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开展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以及“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全面完成石太高铁沿线(山西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监察执法。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我省生态环境污染与环境风险问题整改落实,开展第二轮第二批省级生态环保例行督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实战练兵和“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严惩重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着力推进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秉持“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工作理念,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重点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进“南阳实践”。
稳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制度改革。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一批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标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绿色交易中心挂牌运行。
加快推进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单位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和质控全覆盖,加强监测数据全流程质量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深度挖掘、综合分析和创新应用,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挥平台。
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培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开展“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推进清廉机关和权力运行制约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政治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