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2月24日
聚焦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2022

创新探索“山西好风光”亮点纷呈


    重点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更优
■艺术创作成果瞩目
■非遗保护成绩斐然
■旅游发展成绩亮眼
■宣传推介亮点突出
■文旅消费提质增效
■市场环境更加有序

本报记者 李芸红 田璐

  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艺术创作成果瞩目,创新旅游业态、产品供给,深入实施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拿出“真金白银”助企纾困……2月22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从七个方面总结了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全省文旅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总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着力塑造文旅品牌,文旅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山西好风光”亮点不断。

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更优

  2023年,我省文旅部门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山西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过去的一年,省文旅厅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全省123个市、县完成独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置;探索实施“百姓点单”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超额完成“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度任务,特色民歌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洪洞县文化馆等5家单位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表彰;山西省图书馆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艺术创作成果瞩目。我省新创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并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歌舞剧《北魏长歌》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特邀晋京展演的13部剧目中唯一的市级院团剧目领衔亮相;16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较上届增加6件,创历史之最;京剧戏歌《中华》在“文艺中国”(中国艺术头条)等国家级平台发布,唱响海内外,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梨园闯关我挂帅”元宵特辑》,这是我省原创文艺作品首次在央视综合晚会上担纲压轴。
  非遗保护成绩斐然。去年,我省印发实施《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等一批省级措施办法,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创建成功,我省14个非遗项目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先项目”,娄烦县雪梅绣坊入选文旅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此外,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民歌展演和首届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非遗里的山西年”两个年俗短视频被文旅部评为优秀视频。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省的蔺涛、史延春、雷天勇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新增一批A级景区促进市场主体倍增

  过去的一年,山西省文旅厅围绕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增强文旅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旅游发展成绩亮眼。去年,我省实施旅游景区“9+13”梯次打造培育和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年新增4A级景区8家、3A级57家、2A级2家,临汾市、运城市、阳泉市率先实现县域A级景区全覆盖;深入实施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圆满完成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山西单元讲解任务,4名讲解员入选文旅部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名单,我省武乡县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设计推荐23条线路入选文旅部“乡村四时好风光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等3个镇(乡)、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等6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村;大同晋华宫井下探秘游、太原六味斋云梦坞2家景区被文旅部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运城芮城圣天湖景区成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疫情三年,山西文旅业奋力坚守,积聚了蓄势待发的能量,练就了拥抱市场的本领,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分别为9个、38个;培育出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选出“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504家,我省39个村6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多场盛会提品质苦练内功实现新突破

  过去的一年,我省文旅系统强基础、补短板、练内功、提品质,着眼于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供给从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等多业态转变。
  宣传推介亮点突出。去年,山西省文旅厅建立了全省一体化宣传营销机制,实施“美在身边 晋在眼前”山西人游山西活动,推出“晋享清凉 活力一夏”“康养山西 秋行大运”“晋迎新春 团圆山西”等系列配套活动。特别是,我省《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被评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此外,还举办了全省旅发大会、“大河论坛·黄河峰会”、康养产业大会、“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省委书记蓝佛安曾对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暨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试验区峰会总结作出批示:“首次融合举办,取得不错效果。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内容融合、形式创新上不断探索。”

打造文化旅游新场景推进业态升级

  过去的一年,我省各级文旅部门和企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旅游业态、产品供给,打造文化旅游新场景,大力发展培育融合新业态,不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获得感。
  文旅消费提质增效。为了助企纾困,山西省文旅厅开展常态化入企帮扶服务,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累计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1.7亿多元,对评定的13家国家4A级景区奖励2600万元,兑现“引客入晋”旅行社奖励资金1000万余元。
  创新融合,推进业态升级。推动临汾市安泽县蒹葭乡居和忻州市静乐县双泉小院成为国家甲级旅游民宿,长治市黎城县太行人家成为乙级民宿;评定7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36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评选15家单位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太原市钟楼步行街等4家单位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评出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1家,忻州古城文旅休闲生活街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市场环境更加有序。去年,山西省文旅厅发布25项旅游标准,全面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扛牢疫情防控文旅责任,指导4.3万人开展核酸检查264万余次,守牢文旅阵地;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等行动,推进文化市场“春和”“夏安”“秋风”“冬净”专项行动。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不够深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仍不充分,文旅市场主体仍然比较困难,旅游服务配套还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安全质量仍需提升,文旅业发展亟需适应群众新需求、市场新形势,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奠定山西中华文明展示传承主体地位、迅速实现旅游复苏振兴。
  王爱琴强调,省委书记蓝佛安在省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针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产业定位、工作重点和路径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省文旅系统要强化答卷意识、抓好贯彻落实。要增强信心,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作为我省七个优势的核心、主导地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表对标,聚焦扩大消费、增长反弹、主体倍增、健康发展,锚定目标、找准位置,锻长板、补短板,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