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童装啥样?去山西考古博物馆看看
本报记者 王丽娟 文/图
2月21日,以童衣丰富多彩纹样为主的“绣罗童裳———馆藏近代童衣装饰纹样展”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精选45件馆藏近代童服,品类涵盖帽子、围涎、肚兜、衣服、鞋等。以童服上的装饰纹样为主线,通过横向、纵线对比,让公众了解不同纹样的演变发展,展现传统服饰之美,让观者领略深厚的传统吉祥文化。
展览分为 “瑞兽祈祥”“花草如意”“神仙护佑”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抗拒和躲避灾难、疾病为主题思想,将老虎、狮子等瑞兽纹样绣于儿童的贴身衣物上,构成了一道“屏障”和“防御”,把希望寄托于这些灵物上,借助它们的威武和阳刚之气来驱邪避魔,祈佑儿童健康成长。
第二单元的纹样均源于大自然,主要展示了花草鸟蝶,一花一蝶,一静一动,皆可入绣。花草与鸟蝶组合,被赋予了各种吉祥的象征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唐代起,织物图案题材从早期的动物纹样为主,转向动植物并重,动物纹样则从兽类纹样为主,转向飞禽类纹样占主导。
第三单元是人们将崇拜的神仙人物、历史故事、吉祥符号绣制在织物上,表达祈福辟邪、扬善惩恶的心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作用。
“这些纹样通过象征、双关、隐喻等方式,将自然万物、文字符号等赋予吉祥的文化意义,纳入衣中,既凝结了人们对于子孙绵延的美好祝愿,又蕴含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