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1月12日
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硬核团队”坚守生命最后防线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卞晨
  
   人们常说,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伴随着大门一次次地打开,床头治疗仪器的“嘟嘟”声,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而守住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生命“防线”最后一环的卫士,他们是奔跑在抢救患者第一线的长治二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
  
  守护危重症 责无旁贷
  
   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与日俱增,患有基础性疾病的大批老年人罹患感染。面对大量重症患者,“带病上岗”的医护人员责无旁贷,刚帮助病人做俯卧位通气护理,又给因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插管上机。
   “最近,我们收治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大多数本身就长期患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病毒后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送到医院时血氧饱和度已降到危急指标。经过监测生命体征等相关检查后,立即采取救治措施,维持患者氧合功能。在接下来的关键期,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时刻绷紧神经,吸痰、翻身、备药、调整补液速度、测量体温……一刻也不松懈地紧盯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目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都是带病上岗,大家毫无怨言,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长治二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飞介绍说。
  
  守住生命 义不容辞
  
   高烧39℃,四肢无力,“吞刀嗓”,即使如此,张虎医生依然坚持在岗,只是利用中午吃饭时间给妻子打电话询问了下家里情况。他哽咽地说:“只要患者平安,这一切都值得。”
   今年50多岁的张虎医生,是重症医学科年龄最大的医生。在科室和患者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冲在了最前线。查体、听诊、插管、下医嘱……患者都亲切地称他为“张圣手”。
   “孩子,好好在家听奶奶的话,妈妈和爸爸再值一个夜班就回家陪你。”电话那头的三岁的儿子,默默地流下了委屈的眼泪说:“妈妈和爸爸半个月都没回家了,我要见妈妈。”三岁的儿子高烧不止,只能奶奶陪伴。今年31岁的刘馨医生医学科里最年轻的医生,丈夫张博文是肾内科的医生,与她一同坚守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插管、吸痰、查病史、监测生命体征……她认真、细致地服务着每一位患者。
   “援朔”归来的张晓华护士长,来不及暂歇,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记者见到张晓华护士长的时候,她正带领着同事给患者调试呼吸机,同时给患者拍背、翻身、清理身体。问到晓华护士长:“您累吗?”她坚决地说:“不累,大伙都忙着抢救患者呢,哪顾上说累了。”王飞主任经常说:“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竭尽所能救治每一位患者是我们最大的天职。重症人要有重症人的责任与担当,‘ICU’就是我们的战场。”要知道她也是刚阳了的人,还有这般精神状态,在“ICU”门口翘首以盼的家属都连连称赞她:是重症科里的“女汉子”。
   经过49天“援朔”鏖战的李军医生,恰逢妻子在和平医院麻醉科值班,没来得及见面,就积极加入到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之中。任俊健医生发烧在身,放下家中事务回到科里工作,在王飞主任劝说下,才回家短暂休息……
   三年来,重症医学科体现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援鄂、援沪、援琼、援晋、援朔、援非等一路走来,“重症人”不辱使命。因为敬畏生命,所以没有丝毫怠慢。因为相信奇迹,所以守望相助。面对疫情高峰压力带来的人力与设备缺口,重症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选择24小时坚守阵地,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在院党委统一部署和调度下,在王飞主任和张晓华护士长的带领下,全体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以“重症人”的“硬核”担当,以毫不畏惧的决心,为上党老区百姓的健康奋战,以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守住这一方重症阵地,捍卫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ooter" style="t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