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沃土育新苗 青春运城聚动能
本报记者 李云霞 文/图
今年暑期,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带着憧憬走进运城的机关单位、企业车间、乡村田野。在这里,他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用青春智慧点亮城市发展的星火。近年来,运城以“筑巢引凤”的诚意、“精准滴灌”的举措、“全程护航”的担当,让实习实训成为连接高校与地方的“黄金纽带”,打开了人才培育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之门,更让“实习运城”品牌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青春注脚。
顶层设计 有章可循
“从报名到入职只用了5天,岗位和我的专业完美匹配,运城的效率给了我惊喜。”中北大学学生郭文涛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学子的心声。这份惊喜的背后,是运城对实习实训工作的系统谋划与提前布局。
作为推动实习实训工作的“主力军”,运城共青团牵头构建起“市、县、乡三级联动+组织、教育、财政、人社、团委五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将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并提前3个月启动实习实训工作规划,从岗位征集、学生对接、安全保障到成果转化,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针对学生最关心的政策咨询、岗位匹配等问题,建立市、县、乡三级咨询服务体系,900余次的耐心解答让学子们吃下了“定心丸”。
在部门协同上,运城打破壁垒、凝聚合力。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人社部门负责岗位审核,财政部门保障经费落实,团委全程跟进服务——定期举行的联席会成了破解难题的 “金钥匙”,10余次专题会商疏通了住宿保障、补贴发放等一系列“堵点”。而在时间节点的把握上,运城更是掐准“黄金期”,高考后主动对接高中毕业生,毕业季聚焦应届生需求,暑假前20天集中推送岗位,让“实习运城”的邀约精准触达每一名有志青年。
精准对接 人岗相逢
“没想到在运城能找到与考古相关的实习岗位,这里的文化资源太丰富了。”来自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董梓萱,在实习期间参与了夏县组织的考古活动。这样的“双向满意”,源于运城创新的“专业特长+工作意向+岗位需求”三维匹配模式。
围绕“六有”人才工作目标,运城深耕岗位供给“质量关”。一方面,主动对接合作的68所高校及市属7所高校,摸清学生专业分布与实践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管理、技术、科研类岗位的设置比例,发布5874个岗位,涵盖政务实践、乡村振兴、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多种类别,既有机关单位的“政务体验”,也有企业车间的“技术攻坚”,更有田间地头的“乡土课堂”。
为了让匹配更高效,运城推行“双向选择、就近就便”机制,指导服务4700余名实习实训大学生依据自身意愿和专业特长精准选择实习岗位。大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筛选岗位,实习单位通过“电话对接、线上审核、云端面试”锁定人选,90.5%以上的合作率让“人尽其才”成为常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生团队在河津实习时,结合专业特长设计的“古耿新韵”文旅推广方案,不仅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还让团队成员感受到知识转化的价值。
全域动员 扩大宣传
“刷到学长拍的运城实习vlog,我立刻就报了名。”来自运城学院的马郝迪,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运城的实习政策。今年暑期,她在团河津市委参与岗位实习,成了短视频里的“主人公”。运城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实习运城”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宣传触角不断延伸。运城打造“1+13+N”新媒体矩阵,在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实习信息320条,阅读量超100万次;利用康杰中学、运城中学等高校生源基地优势,面向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等37所省内外高校点对点推送实习政策,吸引4773名学生报名申请,4295人达成合作。“实习运城”短视频创作大赛更是点燃了青年热情,237件作品记录实习点滴,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让运城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力通过青春视角被更多人看见。
主题活动让体验更深刻。“名校学子运城行动”组织12所高校师生走进运城博物馆、大禹渡扬水工程,在触摸历史中感受城市脉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师生深入夏县东下冯遗址、西阴村遗址、闻喜县邱家庄古墓遗址,用专业调研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北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学生创作的征文、随手拍作品,在省级比赛中斩获大奖。这些活动不仅是实习的延伸,更是运城与青年“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全程护航 实践无忧
为给大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实习实训环境,运城用“五个一”服务保障体系,让每名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运城市委人才办的支持下,为68所合作高校的实习实训大学生提供免费入住;协调市人社局为68所合作高校的实习实训大学生发放每月129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各单位食堂,享受与正式职工同等用餐待遇,确保他们吃得放心;将3431名大学生纳入人身意外保险覆盖范围,让家长也倍感安心。
成长护航不止于“衣食住行”。各实习单位实行“一对一”师徒制,岗前培训、纪律教育、技能指导同步推进,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
实干建功 绽放光彩
这个夏天,运城的乡村地头、城市窗口,实习实训大学生的身影成为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用行动诠释担当,让“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理论,在河东大地结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硕果。
在思想政治引领上,青年学子循着红色足迹砥砺初心。全市建立13个实习实训大学生临时团支部,组织开展20余场红色研学活动,800余名大学生走进陈家庄革命老区、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等基地感悟精神。
基层一线,4295名大学生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在磨练中提升本领。河津、芮城、夏县等地的青年开展了9场“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助销农产品销售额达4万元;稷山、万荣、垣曲等地组织高校实践团队开展送健康下乡服务;临猗、永济的青年绘“美丽家乡”墙体画,助推和美乡村创建,青春岗位建功成效显著。
实行“青年实干家计划”,接待服务37所高校的683名青年学子来运城实习实训。中央财经大学实践团为县域产业发展提建议;山西农业大学实践团深入科技小院了解产业发展路径;太原理工大学剧团展演话剧《白兰花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所高校实践团赴乡村支教,深化市校合作,既助力地方发展,也让青年长才干。
青年身影在志愿服务中格外亮眼,60余次志愿服务覆盖基层治理、赛事举办、生态保护等多领域。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8000余名孩子开展暑期爱心托管服务,解决职工“看娃难”问题;平陆、闻喜、万荣的青年化身“河道清洁员”保护黄河生态;新绛、绛县的青年化身“文旅讲解员”服务景区……这些“青春行动”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也让大学生们收获满满。
如今,运城正推动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长效机制,通过举办交流会、总结会,梳理推广优秀案例;开发西部计划服务岗位402个,形成“服务基层—成长成才—反哺回流”的正向闭环;选聘优秀实习生担任兼职团干部,让他们深度参与运城发展。正如团运城市委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大学生来实习,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创业,让‘实习运城’成为人才涌流的‘活力源’。”
从课堂到职场,从理论到实践,运城用一片真心为青年铺就成长之路,青年也用青春活力为运城注入发展动能。未来,随着“实习运城”品牌的持续深化,这里将继续书写更多“青春与城市共成长”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