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阅兵场 天安门前“大写”人生
本报记者 郭丽菲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太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校生王睿珂作为一名预备役军人,与战友们步伐铿锵、目光如炬,以如山身姿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用青春热血向伟大祖国致敬,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与崇高追求。
汗水浇筑铿锵正步
“那96米,是我人生中最短暂也最漫长的路程。”王睿珂说。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所有汗水都化作他眼中自豪的泪光。
从校园课堂到阅兵训练场,这是一条淬炼初心与意志的万里之路。
入学以来,王睿珂始终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专业成绩优异,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为同学们服务的质朴感情。无论是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一线,还是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党员的先进性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2025年年初,当接到阅兵选拔通知时,王睿珂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尽管深知将面临极其严格的选拔和高强度的训练,但他仍然坚定地向学校提出申请。“课堂学习固然重要,但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是一名预备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终身难忘的经历和荣誉。”离校前,他向系领导郑重承诺:“我一定不负学校的培养,以最佳状态完成这项光荣使命!”
预备役方队的训练堪称极限挑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队员要在半年内达到专业军人水平的队列动作。盛夏的训练场上,地表温度常常超过50摄氏度,王睿珂和战友们每天训练超过10个小时。抬腿30厘米,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摆头45度,要求分毫不差;间隔1.2米,步步精准测量。最长一次连续站立训练达4个小时,汗水顺着裤腿流进靴子,训练结束后都能从靴子里倒出水来。整整180天,累计训练里程近万公里,相当于从祖国最南端到最北端徒步往返。而天安门前的受阅路程,只有96米、128步。这近万公里与96米的淬炼比例,深刻诠释了“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深刻内涵。
9月3日,北京晴空万里。当预备役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睿珂和战友们目光坚定,步伐铿锵,每一个动作都完美无瑕,展现了新时代预备役军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形象。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闪耀最美荣光
王睿珂的阅兵经历和精神感悟,在太原学院校园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雷恒平表示:“王睿珂同学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太原学院立德树人的成果。学校将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
王睿珂告诉记者:“能够参加这次阅兵仪式,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珍贵的经历。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国家使命、什么是集体荣誉。今后,我将把阅兵训练中锤炼出的纪律意识、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主动参与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把宏大的国防主题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带动更多同学理解强国强军的深远意义,激励大家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投身国防、报效祖国,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绚丽光彩。同时,我将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组织与协调能力,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人,一起为我们共同的校园增添更多正能量!”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王睿珂用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铿锵足音,诠释了何为“青春献给祖国”,也展现出太原学院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扎实成效。
王睿珂的身影,是年轻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最好证明——唯有千锤百炼,方能成就栋梁;唯有融入时代洪流,青春才能闪耀最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