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山西站”活动启动
本报记者 田璐
9月8日上午,“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山西站”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山西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山西大学图书馆承办,山西大学的百余名师生参加。
仪式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萨仁高娃对近年来山西省古籍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旨在为打造素质优良的古籍保护队伍培育后备力量,是继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古籍保护人才学历教育与学科建设之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尝试与新拓展。期待通过活动的持续开展,更好地加强图书馆、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吸纳更多院校的师生参与古籍保护事业,合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永福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古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部署的一项有力举措,对推动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本次活动,必能向省内各高校的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古籍保护意识,为山西省古籍保护事业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郝平指出,本次活动的启动,既是三晋文化传承的盛事,更是青年与古籍对话的契机,它让专业保护走出实验室,把古籍课堂搬进校园,让师生体验古籍修复的魅力,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仪式后,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肖珑作了《在数字世界认识古籍》的专题讲座,向师生普及了古籍和古籍保护知识,介绍了数字古籍和常用的数字古籍资源库,并通过生动的应用案例说明数字古籍在资源检索和信息查询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寄语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数字世界里认识古籍、走近古籍,传承古籍中的中华文化,吸收古籍带来的文化滋养。
当天,古籍修复技艺展示体验活动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同步展开,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修复师们现场进行了雕版印刷、碑刻传拓和线装书制作等非遗传统技艺展示,为师生讲授了古籍保护和非遗传承知识,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据悉,“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山西站”活动将走进5所高校、举办5场讲座。山西省图书馆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内高校的交流合作,优化古籍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通过联合开展学历培养和实践学习,建立学研结合的古籍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古籍人才队伍,为山西省古籍保护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