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笔 绘就青春育人蓝图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作为一名身兼小学大队辅导员与美术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大同市实验小学文翰分校教师焦落胜始终坚信,“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在少先队工作中,他以仪式感召唤醒队员的责任与担当;在美术课堂上,他用色彩与创意打开孩子感知世界的窗口。这两份看似领域不同,却有着共同内核的工作,他用真心守护学生们成长,用专业助力绽放。他先后荣获大同市第九届基础教育“三优工程”评选活动一等奖,大同市2024年少先队员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在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仪式感召 创新实践
担任大队辅导员以来,焦落胜始终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核心目标,从规范仪式教育到创新实践活动,让少先队成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红色摇篮”。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举办的新队员入队仪式,至今仍是他和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去年4月,学校启动新队员选拔工作,焦落胜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对“少先队员”的认知仅停留在“戴红领巾”的表象上。为了让入队真正成为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他牵头设计了“红领巾成长季”系列活动。首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动画短片《红领巾的故事》,用大家能理解的语言讲解少先队的历史;其次,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实践活动,让大家采访高年级队员,记录“红领巾做过的好事”;最后,发起“我的入队承诺”绘画征集,用画笔表达对少先队的向往。
入队仪式举行当天,新队员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队旗下庄严宣誓,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仪式结束后,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动整理书桌,说‘少先队员要讲卫生’”,“能够主动帮忙洗碗,说这是‘为人民服务’”。
这些细微的变化,让焦落胜明白,少先队工作不是简单的仪式流程,而是用信仰的力量,在学生们心中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个性指导 树立自信
工作中,焦落胜注重通过多样化活动让少先队员在实践中成长。“雷锋月”期间,组织开展“童心永向党,雷锋精神代代传”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在校园中开展清扫活动;清明节前,组织大家前往烈士陵园扫墓,通过敬献花篮、默哀追思、朗诵革命诗歌等形式缅怀先烈;劳动节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体验劳动乐趣,锻炼劳动技能。
如果说少先队工作是用“红色”点燃学生们的理想,那美术课堂就是用“多彩”唤醒大家的创造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焦落胜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打破传统美术课堂的“临摹模式”,通过生活化素材、跨学科融合、个性化指导,让每名学生都能在美术中找到自信与乐趣。
在“创意肌理画”课上,他没有直接教授画笔涂色的方法,而是带来树叶、棉花、毛线、废旧报纸等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再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作画。其间,一名学生用毛线拼出了妈妈的长头发,她说:“妈妈的头发摸起来就像毛线一样软。”
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标准答案”,却让学生们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融为一体 双向赋能
大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的工作,已在焦落胜心中融为一体,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少先队活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素材——“学雷锋”活动后,学生们会画出自己帮助他人的场景;少代会召开时,大家会设计富有创意的队徽和标语。而美术教学则让少先队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大家用画笔制作宣传海报、用黏土捏出英雄人物,让红色教育变得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在陪伴学生们成长的同时,焦落胜也在不断收获着感动与成长。当看到新队员们戴着红领巾,骄傲地向国旗敬礼时;当听到学生们说“美术课是我期待的课”时,他便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焦落胜表示,未来,他会继续以爱为笔,在少先队工作与美术教学的道路上,用心描绘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蓝图,让教育的每一抹色彩,都闪耀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