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10日
临汾市第二中学教师贾建芳

学生成长“引路人”以数学之美点亮学子心灯


  本报记者 钟如杰
  
  在临汾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深耕高中数学课堂,用独特的教学智慧让曾畏惧数学的学生爱上思考;她坚守班主任岗位,以“制度+情感”的治理哲学,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稳定锚”。她就是贾建芳——“临汾市中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数学学科一等奖获得者,一位用热爱与责任诠释“经师”与“人师”双重使命的教育工作者。
  
  让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与刷题,而是思维的游戏、生活的艺术。”这是贾建芳常挂在嘴边的话。2023年,当她接手新一届高中班级时,面对的是一个“棘手”的局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课堂上频繁走神,作业抄袭、乱写现象普遍,“提高成绩”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贾建芳坚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没找对方法的老师”。于是,课间成了她与学生的专属交流时间。遇到有疑问的学生,她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讲思路,肯定他们的思考习惯后,再一点点梳理逻辑、纠正错误。对于内向的“学困生”,她主动上前搭台阶,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引导他们逐步接近答案,帮他们重拾信心。
  课堂上,她采用问题链—探究式—落实“三步教学法”,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说。若学生答不出问题,她不急于讲解,而是铺垫基础、拆解问题,让学生在回答小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敢开口、会表达,最终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题快感。“数学内容讲不完,但重点必须抓牢。”每堂课上,她通过“重点讲解—学生板演—互相提问—巩固再练”的闭环,确保核心知识落地。她常说:“别怕耽误进度,只要学生学会了‘怎么学’、愿意‘主动学’,他们会带着老师往前跑。”
  布置作业时,她坚持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她以巩固课堂基础为主;对于“学优生”,她则增加拓展题,让他们“吃得有营养”。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终见成效,学生的基础知识愈发扎实,作业认真度显著提升。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让硬制度变得有温度
  
  除了数学教师,贾建芳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她秉持“制度管人,情感管心”的理念,既有“理性”的规则,更有“感性”的温度。
  开学第一课,她会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条款清晰、奖罚分明。在办公桌上,她有一本厚厚的班主任日志,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近期状态,以及与任课老师、家长的沟通细节。“高中生日渐敏感,情绪波动大,只有‘看见’每个孩子,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小张同学曾经历过一次“断崖式”退步。贾建芳注意到,小张性格内向,不喜欢被过度关注。贾建芳先从同学口中了解情况,再与家长沟通,最终发现小张是陷入了青春期恋爱的困惑。
  找到症结后,贾建芳没有批评,而是通过日常小事慢慢引导小张主动倾诉,从他的角度分析问题。
  同时,她还专门召开“爱情教育”主题班会,不空谈大道理,而是和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喜欢”“如何区分好感与爱情”“怎样平衡情感与学业”,让学生在思考中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对于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贾建芳倾注了很多关怀。她为这些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她还组织“感恩父母”“我的梦想”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在春节等节日,她帮忙搭建亲情桥梁,让学生通过视频与家长互送祝福,帮他们将情感双向传递。
  “教育‘留守学生’,是用心灵滋养心灵的工程。”贾建芳希望自己成为这些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
  
  从授业者成为育人者
  
  从教多年,贾建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多次斩获校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称号,今年又在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中摘得一等奖。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逻辑严谨、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贾建芳始终记得自己的教育初心。如今,她仍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从管理学生转向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在她看来,教师既要做传递知识的教书人,更要做塑造品格的育人者,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承担责任。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贾建芳说,自己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但会尽全力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正直、勇敢、有担当之人。她会守好三尺讲台,在讲解函数几何时传递思维的乐趣,在陪伴学生成长时倾注真诚的关怀,陪伴每个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