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8月21日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书记员赵琪

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庭审过程中如实记录庭审内容的人形打字机器”是赵琪在来到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前对书记员这一岗位的理解。
  2021年5月,非法律专业出身的赵琪以较高的听打成绩考入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民事庭书记员。
  通过两年刻苦认真细致的工作,赵琪对书记员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努力完成文书送达,全力做好庭审记录,看似简单平常的工作中包含着诸多用心、用情的方式,我将继续努力,用青春和汗水为人民法院书记员工作奉献力量。”

严谨负责

  庭审记录虽是书记员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在开庭之前,案件流转还需要经历许多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最费时费神的就是送达工作。
  “这件案子跟我没有关系,凭什么起诉我?”这是通过电话向被告方当事人送达起诉状及传票时最常听到的质问。如果不能在第一次对话中展开良好的交流,后续的流程会更难推进,所以,赵琪每次都会耐心地向当事人解释法院受理案件的流程、转达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阐述原被告双方应尽的责任义务,最终说服对方接受文书的送达。
  近期,平城区人民法院全面接入集约化平台,负责所有文书的送达工作,为书记员减轻了不少负担。但赵琪认为,不能完全依赖平台的流水线作业,完成送达工作固然重要,也要用带有温度的话语接触当事人,让当事人感到自己需要积极参与到法院对案件的审理中,这样对后续查明事实会起到帮助作用。赵琪说,这一过程经常会花费不少时间,但交流中也能窥见案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样貌,有时能更加快速地化解双方矛盾,甚至在开庭前达成调解或撤诉。

认真履职

  除了自然人的送达,一些注册地在偏远地方的公司,跑一趟就要半天,有时候甚至还找不到任何线索。如果经过直接送达仍然没有找到公司或自然人,作为最后的送达手段,需要原告在人民法院报进行公告送达。
  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当事人,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开庭之前还需要再缴纳一笔费用,这种情况下又需要书记员进行详细的解释。许多当事人在表示理解法院的送达流程后,也会对自己支出的费用能否全部讨回发出质疑。面对气馁的当事人,书记员并不能一味地要求缴纳公告送达费,诉讼过程中支出的金钱与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非常宝贵,选择撤诉对当事人也是一种保护。
  顺利完成传票和起诉状及证据副本的送达并不代表可以安心等待开庭,还会有许多突发状况,比如委托代理人开庭时间冲突、当事人在证据交换届满前提出鉴定申请或管辖异议……一切工作都需要推倒重来。但无论怎样,赵琪都会认真对待。

钻研业务

  开庭时,作为书记员的赵琪在如实记录的基础上,还要将当事人的陈述重新遣词造句,归纳为“法言法语”,方便法官梳理案情。每次,她都会把需要记录的内容暗暗记住,不断积累案件中经常出现的法学用语和法律关系,提高庭审记录的速度。
  赵琪介绍说,许多没参与过民事诉讼的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无法提供充足证据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导致判决结果不如意的情况时有发生,书记员在送达判决和接收上诉状时,都要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比起用专业知识作出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对当事人用平等的交流态度展现出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而发生争执。
  处理当事人的鉴定、质证、保全等申请,安排法官要求的谈话,制作裁判文书,整理和归档已结案件的卷宗……一桩桩事务性工作尽管得到了法官的高度肯定,赵琪依然觉得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她要求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必须做到井井有条、从容应对,才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书记员。
  在法院这个庞大而稳健的机器中,书记员就像一个又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不夺人眼球,却不可或缺。赵琪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这种平凡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正是因为每一个书记员都享受着自己所创造的平凡,才能为集体铸就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