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
向村民普及党的理论政策、深入田间地头一线调研、运用新科技回乡服务……30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数十万名青年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多地开展调研,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追随时代步伐、丈量四方田野。
在微观产业中思考宏观社会
十年前,安徽师范大学“微经济·微人物”特色小镇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成立。十年接力,团队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团队专注聚焦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村落特色产业发展。
在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沈弄村,团队实地走访“五个一千亩”农业产业;在童坝村,大伙儿爬山越岭体会“溜溜果园”青梅基地的建设;在东岛村,同学们现场体验菊花烘干和竹笋速冻,用调研数据描绘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记录乡村振兴中基层工作人员的点滴。
今年,团队三访芜湖市沈弄村,亲眼见证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在现场,我们偶遇无人机作业场景和智能化的灌溉系统,不仅对当地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大为震撼,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国家倡导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重要意义。”团队负责人、2021级财务管理专业的陆林凤介绍。
“10年来,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柯村土地由小家小户的个体耕种变成连片完整的大田土地。当地不仅贯通了高速路,还修缮了三座大坝。柯村以优越农业资源为根本,以政府‘搭台唱戏’为桥梁,实践了‘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在黄山市黟县柯村镇的调研中,有春家庭农场负责人吕有春的一番话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他们也更加明白“柯村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句话的含义。
“我想,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经济提供支撑;在一个繁荣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才能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团队调研这些微观经济领域中的产业与人物,其实是在书写一个宏观的中国社会。”陆林凤说。
团队也将形成的调研报告呈交柯村镇政府。“你们的认真调研和辛苦付出不仅让柯村焕发了生机,也让我们对柯村的发展和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柯村镇政府送来的手写感谢信让团队收获满满的动力。
在调研中试解教育数字化难题
近日,在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官厅镇中心校,孩子们正围绕着电脑进行“名校网络课堂”的学习。关注数字化教育的变化,要从一年前安徽师范大学的一支实践团队说起。
2022年,该校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团队成立,一年间先后访谈了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的十座城市,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获得2000余份问卷以及70余万字的深度访谈资料,形成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
调研后,团队成员发现城乡教育资源上存在着差距,数字教育想要普及到每个家庭,任重道远。团队指导老师之一、90后辅导员蔡志鹏说,团队密切关注社会发展态势,发现城乡间数字教育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成员看到了数字技术对于乡村孩子的意义。
“一年来,我们带领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做到 ‘身入、心到,行至’,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最终团队的调研建议获安徽省合肥市杨庙镇政府、安徽省滁州市第八中学、中共张家口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采纳。”团队指导教师、法学院副教授仇凤仙说。
在古建寻访里感悟文化传承
炎炎夏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徽商大宅院,在粉墙黛瓦马头墙的高墙深院里静静走过每一寸土地。这支团队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研究生组成,擅长利用专业所学挖掘古徽州古民居中所蕴藏的深厚文化特征、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及浓厚的徽州文化内涵。
建筑是活的历史,徽州古民居是灿烂的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团队成员孟鑫鑫的毕业论文主题与徽州家谱相关。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她从一开始的为古民居的破坏而惋惜,直至后来的为如何保护而思考。所见所闻都慢慢地在改变她的认知,她希望有更多现实路径带动村民致富,更好地树立古建筑保护意识。
“每年调研结束后,我们都会根据调研报告整理成宣讲稿,进学校开展徽州文化宣传。”团队成员王恂介绍,今年向孩子们讲述徽州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徽州古民居的“前世今生”,台下孩子们高度专注的眼神让他动容。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说:“30多年来,学校坚持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融入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通过采访、调研、实践等,引导学生迈开步子、走出院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党的知识传到田间地头,将服务深入群众基层,到田间地头寻找答案,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对于在大调研中成长起来的该校学子而言,会永远铭记炎炎夏日中亲眼见过的最真实的中国。“暑期调研让我明白:行动才是答案,只有扎根大地,真正看过、走过、触摸过,才会有真感触、真思考、真行动。”获评2022年南风窗·调研中国“优秀调研记录奖”团队的负责人、2020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涵说。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