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8月21日

拍纪录片传承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陈玉菊

  近日,中北大学“戏梦豫州”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河南省,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大弦戏,挖掘这片土地上的代际传承故事。
  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御戏”,以唐宋大曲为主流唱腔曲牌,为显示其皇家御戏的规格与尊贵,冠以“大”字,以别于其他剧种,故称“大弦戏”。滑县大弦戏剧团是目前国家仅存的两个大弦戏剧团之一。
  锡笛是大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由常氏家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大弦戏锡笛传承人之一常瑞忠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他学锡笛的经历。常瑞忠表示,由于剧种稀缺、剧团稀少,加上近几年剧团建制变动,弦戏招收的新学生越来越少,目前剧团最年轻的成员已有30岁,剧团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团领队杨海心告诉记者:“我们作为拍摄者,试图透过一个小孔去窥探老艺人们的人生碎片,通过几天的面对面访谈和接触,拼凑起他们与戏曲相伴的大半生,但对于他们来说,大弦戏是他们的一辈子,我们永远无法完全领会。或许他们会逐渐被听客们忘却,但他们永远不会消失,会在中国戏剧史上存在,也会在我们的心中存在。”她用一句诗来描述目之所及的他们:“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每每谈及剧团的现状,老艺人们都低下头,无奈地叹息。杨海心说:“当我看到他们眼眶里连连打转的泪花时、看到他们双手合十向我们道谢时,我便觉得找到了拍摄纪录片的意义。”实践过程中,他们以“纪录长片+短视频”两种形式制作影像纪实,通过影像保留技艺、传播声音,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受到滑县大弦戏这块艺术瑰宝的魅力,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中,让非遗的多重价值得到充分显现和不断放大。
  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立足广阔大地,植根千年文化,在光影中传递非遗魅力,在实践中感悟成长,带着盛夏的激情和热忱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