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8月21日
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芦家窑村

焕发蓬勃生机晋北美丽村庄实现“蝶变重生”


    本报记者 吕汉富 文/图

  走进位于晋蒙交界处的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芦家窑村,村周边一望无际的初秋高粱开始露出“羞答答”的红脸,正在扬花的荞麦一片雪白,整体覆盖地膜的谷子谷穗粗大、长势良好。村东沟边,数十亩李子树已经进入成熟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沟内一片片规划整齐的槟果树、苹果树已经开始陆续挂果,村内正值农闲的村民聚在村中心闲聊,芦家窑村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
  近年来,芦家窑村党支部乘着时代春风,在新荣区委、郭家窑乡党委的领导下,确定了“抓党建、强班子、建制度、聚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村两委和包村干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整整6年,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全村焕发出积极向上的蓬勃生机,迎来了“蝶变重生”。

人居环境提升,打造美丽乡村

  2017年之前的芦家窑村破败不堪,景象凋敝。村内树木稀疏、荒草垃圾遍地,到处是破窑烂院,道路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东“两沟一湾”也是荒草丛生,满目萧条。
  如今的芦家窑村已经大变样,村民居住环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蝶变重生”!8月16日,记者实地采访芦家窑村时看到,困扰村民出行的土路、泥路被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取代,一排排砖墙红瓦的平房在初秋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和清运。
  芦家窑村党支部书记王桃桃介绍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村两委成员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开启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入手。2018年冬季,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冬季行动,以拆废建新、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跟进双轮驱动。芦家窑村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坚持党员、两委成员带头,先后共拆除了土窑房257间、复垦出宅基地60亩。当年,大同市拆废建新综合利用推进会就是在芦家窑村进行现场观摩。通过持续整治,全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村庄道路绿化、大街小巷硬化,土墙变成了砖墙,村内的小果园建起了花栏墙,修复了古戏台,建成了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场、街心公园、文化长廊;还通过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种植了槟果、李子等经济林,现在大部分已经挂果。
  2022年,新荣区政府把芦家窑村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总投资1250万元,当年实施完成了20项工程,主要是新建多功能厅、民宿农家乐康养院、槟果园管护站、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自来水入户、残垣断壁土板墙的改造、“两沟一湾”蓄水工程、远程监控等。如今的芦家窑村整体上实现了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一个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新时代农村呈现在眼前。

党建引领提升,铸就坚强堡垒

  村庄要发展,需要一个高效和一心为了群众的领导班子,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思路非常重要。为此,芦家窑村坚持党建引领,重点解决村两委班子缺乏思路、不敢大胆作为、不善于作为等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一系列的党史学习教育、座谈会、“三会一课”等措施,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使得全村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村党支部通过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也提升了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首先,建强活动及服务阵地,芦家窑村争取投资60余万元,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提高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其次,严格制度固基础,增强组织执行力。村党支部先后建立支部议事制度、重大事项票决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廉政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章行事,并由群众监督,使党支部的工作在党员群众的监督下正常有序开展起来,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同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实施“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实现党组织生活常态化,党员精气神凝聚起来了,为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提升,助力富裕乡村

  芦家窑村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引进和培育小杂粮、药材等,种植黄芪625亩,包括实施压条式黄芪20亩,当年受益,为大辰农业发展公司提供了黄芪药茶原料,促进黄芪茶品牌的扩展;发展种植黑木耳6.6万棒,建设高标准农田2719亩。
  2023年,大辰公司投资100万元,实施5公里外引水灌溉技术,发展近千亩水浇地,种植滴灌土豆550亩、玉米450亩。目前,作物长势喜人,可亩产土豆6000斤左右、玉米1200斤左右,产量增加一倍以上。这一项目结束了该村没有水浇地的历史。
  在芦家窑村东沟两边,种植的槟果已经挂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存花介绍说:“槟果是大同市和周边群众非常喜欢的水果,再过一个多月就会成熟,市场价一斤在八、九元左右。”
  芦家窑村努力开发“两沟一湾”,发展以槟果为主的经济林275亩。住在李子树园旁边的村民王金兰指着一墙之隔的果园说:“这片果树地原来是旧院和烂窑洞,村里拆迁后变成了果园。不要看李子树不高,你看,密密麻麻的成熟的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同时,芦家窑村高质量打造小杂粮品牌,稳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建设。该村种植方式由分散种植变为机械种植,转变为施有机肥、农家肥,现在化肥使用量减少60%,小杂粮基地种植规模增加到3500亩,为农业龙头企业大辰公司精加工和市场运营形成品牌效应提供优质小杂粮原料。
  另外,积极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在存栏羊500只、牛60头的基础上,2023年增长到羊存栏1126只、牛存栏150头。村里还统一建设了牛、羊养殖场,水电路全配套,已吸纳全村63%的牛、67%的羊迁入养殖场,基本实现规模化、生态环保养殖。
  王桃桃介绍:“村里依托多功能活动厅,建设民宿康养院、乡村农家乐、‘两沟一湾’风景区以及大辰公司小杂粮加工基地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精神文明提升,营造和谐乡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建设和谐乡村是芦家窑村一直为此奋斗的目标。近年来,该村为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树文明新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大同市创城活动为契机,围绕“争做文明人、争当文明户、争创文明村”的主题,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评比活动,评选出一批“五好家庭”“敬老孝亲家庭”“光荣脱贫户”,召开“中秋话丰收、聚力谋发展”乡亲座谈会,评选优秀党员干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 “学有所榜、效有所样、以勤为美、以劳为荣、以敬为德”的良好村风,村里内生动力明显提升,被省委平安建设领导组评为“平安山西建设示范村”,连续四年被大同市文明办授予“文明村”的称号。
  2020年夏天,注册资金2000万元,集小杂粮、药材、马铃薯等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研学实践于一体的山西大辰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芦家窑村。该公司先后投资1800万元在芦家窑村流转土地、建设厂房,以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整合耕地,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基地,种植黄芪和有机小杂粮,申请注册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塞北梦”“雁北道地茶粮”“芦家窑杨槟”商标,为打造特色品牌、提质增效打好了基础。
  在村企融合发展中,村集体为大辰公司注入资金160万元,帮助公司完善基础设施,为公司发展提供耕地、场地。协调村民积极种植小杂粮,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为公司提供高品质原料,组织村内剩余劳动力可随时满足公司用工需求。大辰公司流转撂荒地、贫瘠地2000多亩 (其中撂荒地800多亩),每亩地租赁费200元,解决了农户因年老体弱、缺乏劳动力无法耕种的问题;公司订单收购本村乃至全乡全区小杂粮,起到了稳定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种植作用。
  王桃桃介绍,2022年,大辰公司吸收村民70人务工,村民劳务收入达到50万元,2023年预计可吸收100人务工,劳务收入预计达70万元。“两沟一湾”槟果经济林,在果园管理、浇水施肥、灭虫除草等方面可提供80多个务工岗位,可实现务工收入15万元。2023年,有机旱作农业建设稳步推进,预计增产20%,平均亩产量达到700斤,将增收14.6万元;建成的2719亩高标准农田预计增产15%,可以增收26.5万元。
  如今村民过去只靠种植业、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的状态已经改变,随着芦家窑村基础条件的改变、增收渠道的丰富、生活品质的提高,返乡村民越来越多,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一个大美芦家窑村的美丽画卷已经徐徐铺开。